碧海蓝天之间,群鸟宛如轻盈的精灵飞过翠绿的红树林。海岸线潮间带,红树林如卫士般矗立于滨海湿地,发挥着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重要作用。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海上森林”之称,其坚毅的身影是海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生态系统红色名录》,首次对全球红树林进行评估表明: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近20%的红树林处于高风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
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措施遏制红树林消失,中国的红树林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出台《湿地保护法》及其配套制度,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在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不断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推动红树林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推动制定《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等红树林保护修复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45.45万亩(港澳台除外),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方维 摄)
实施行动计划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
浙江温州龙港新美洲红树林湿地(陈康供图)
数年来,两部门会同各省区全力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的清退,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
自《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红树林面积实现了显著增长,绝大部分红树林已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营造红树林约10.5万亩,修复现有红树林约8.4万亩。2023年红树林补充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结果显示,现有43.5万亩红树林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根据《湿地保护法》规定和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省湿地面积约2850万亩,其中红树林地17.1万亩,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9万余亩。截至目前,广东共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其中红树林类型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保护红树林8.6万余亩。
广东红树林与城市融为一体,营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朱兴超 摄)
多年来,深圳积极推进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1988年,深圳建立了国家级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四五”期间,深圳已完成红树林营造232.2亩、修复1546.2亩,在红树林保护、湿地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深圳红树林总面积4442.7亩。其中,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的红树林面积2779.5亩,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2.56%。
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海银滩、红树白鹭。广西分布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榄林、城市红树林及沙生红树林,红树林总面积15.9万亩。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58万余亩、修复4.72万余亩。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全区红树林面积增长超1.8万亩。山口、北仑河口、金海湾等3处红树林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广西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与鹭鸟共存。福建将红树林纳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范畴,沿海县(市、区)大力营造红树林,2020年后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新造红树林3.3万多亩、修复1.5万多亩。全省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红树林面积约2.5万亩。在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建立了13处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退塘还林还湿,绿色海岸充满生机。近年来,海南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据海南省林业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共退塘还湿4.4万亩,其中新造红树林1.2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
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红树林保护修复创新科技应用越来越多,红树林监管体系日益完善、资源保护水平与日俱增。
广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红树林地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不定期湿地变化图斑核查工作,建立湿地监管台账机制,对湿地变化图斑进行现场督导和定期回访,确保整改修复成效。深圳福田保护区开展秘境之眼4K高清视频建设,实现了红树林全域实时监测。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综合智能物联网以及无人机航拍等手段,精准定位红树林资源分布,与66名红树林专职护林员队伍,共同强化日常监管。
广西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红树林监管体系,建成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全区15.9万亩红树林实施全覆盖、网格化智慧监管,重点监管区域实现实时可视。通过设立红树林林长、成立县级红树林保护中心、增设乡镇红树林保护站、落实红树林专职巡护人员,构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巡护管护体系。创新“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开展了红树林树木价值计算研究,制定了广西红树林树木价值计算标准。建设全国首个红树林种质资源库,开展北部湾地区跨海桥梁建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红树林移植关键技术研究,红树林大树移植保存率最高达90%以上。
广西是我国红树林重要分布区域,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广西林业局供图)
福建加强部门协作,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加强红树林巡护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红树林违法行为。如漳江口、长乐闽江河口等自然保护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推广使用巡护App,加强红树林保护、巡护和监测。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巡护服务合同,由第三方开展社会化巡护服务。积极开展红树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红树林保护与营造林技术研究等工作,为红树林保护恢复提供科技支撑,提高了红树林造林成效。在泉州湾、闽江河口和漳江口等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监测站),长期从事红树林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变化、红树林湿地碳储量调查、红树林湿地恢复与重建等研究、监测与评估工作。
完善体制机制
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各省区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红树林高质量保护。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红树林保护,将红树林湿地保护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红树林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主要考核指标体系。2020年,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首创设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2024年,省林业局印发《大发在线体育,大发体育:进一步加强红树林管理的通知》,组织各地市开展红树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红树林保护监管。打造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成立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湛江、深圳等重要湿地区域实施红树林保护项目。为全力做好红树林保护技术支撑工作,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及2项地方标准、1项国家标准。各地市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湛江、广州、中山等沿海12个地市编制红树林保护专项规划,湛江、珠海等市出台市级红树林保护条例,建立了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广西将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成立红树林资源保护评审委员会,印发《广西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广西主要红树林苗木培育技术指南(试行)》,科学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设立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机制,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林长制、湾长制、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等考核内容,全面压实保护和管理责任。建立红树林巡护检查、综合执法和破坏行为举报等制度。将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等。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印发自治区、市、县三级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创新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破解红树林资源保护和沿海经济发展工作统筹难题。积极推动以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为代表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建设,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政府部门﹢社区﹢N”共管模式。
福建出台了《沿海防护林条例》《海洋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生态公益林条例》等4部涉及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法规,下发《大发在线体育,大发体育:进一步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的通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法保护管理红树林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广东、海南、广西等三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首次红树林司法保护研讨会,共同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绿洲鹭影(陈康供图)
社会多方参与
红树林碳汇开发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有效途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出台,为我国红树林营造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吸引社会各界更广泛关注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合作完成了我国首笔蓝碳交易,并引入公益资金开展湛江红树林生态修复、公众自然科普等活动,开启“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公益机构”多方合力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惠州惠东对3072.75亩新营造红树林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进行交易。江门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公开拍卖国有红树林保护碳汇,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湛江雷州、江门镇海湾、惠州考州洋等地研究并推广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广东还将10.4万余亩红树林纳入公益林最高等级的生态补偿,补偿金额583.52万元。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取得红树林蓝碳生态农场建设关键技术突破,首创“虾塘红树林蓝碳生态工厂”新模式,推动碳汇、生态海产品养殖和红树林保护融合发展。
福建为探索红树林碳汇,制定出台了《海峡两岸共通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等。全国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项目中,开发的霞浦县盐田乡和长春镇红树林植被修复项目、漳州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CCER项目碳汇项目挂网公示。探索开展司法碳汇购买,核销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碳汇100.65万元。
2022年,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成立,承担蓝碳领域基础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蓝碳增汇试点示范以及蓝碳公共政策集成创新等。2023年,中心发布的《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2022年度报告》显示,共计调查145个沉积柱和363个植被样方,摸清了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范围、群落特征和碳储量情况。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