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18度,海南岛东南部,古老的森林遮天蔽日,珍稀的动植物栖息安居,独特的历史文化繁衍生息,这里是被称为“中国亚马孙”的海南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春节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每位游客都要在入园告知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承诺遵守公园管理制度。
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身边这片我国热带地区发育最盛的稀有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则是一代代吊罗山护林员的庄严承诺。
吊罗山片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10,是名副其实的热带雨林博物馆、植物宝库和野生动物园。
截至目前,吊罗山发现有野生维管植物239科959属2127种,野生脊椎动物5纲35目115科369种。在这里,定居着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美花兰,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圆鼻巨蜥、穿山甲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动物,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群落随处可见,空中花园、老茎生花、独木成林、倒木再生、植物绞杀等热带雨林独特景观盛宴随时上演。
上午8点,穿上印有国家公园标识的绿色工服,戴上帽子,背上水壶、应急药品背包,发动摩托车,林位国和黄明祥开始了新一天的“走山”。
57岁的林位国和37岁的黄明祥是白水管护站护林员。护林员们每年核定的管护面积都在4000亩以上。吊罗山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地形条件复杂,不少地方只能徒步。穿越溪流瀑布、攀登悬崖峭壁,提防毒蛇蚂蟥,排查制止林下套种、防火防盗猎,监测森林病虫害?,普查森林资源,修复森林生态,向群众宣传?森林保护法律。这些事项,填满了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
林位国是“吊罗二代”。他的父亲是吊罗山伐木工,1958年从广东来吊罗山林场工作。1992年,林场招工,林位国子承父业,成为吊罗山第二代伐木工。1994年,国家对森林资源从砍伐向保护转型,他转身为造林护林的一员。2001年,林位国成为海南首批天保工程护林员。至今,他在山上工作已逾30年,曾获评海南省“最美护林员”“海南好人”等多项荣誉。
在雨林中,每走一步,都在考验着人们对于物种的认知。林位国对吊罗山生态特征了如指掌,像熟悉老朋友一样熟悉树木花草的脾气秉性。哪里有坡面,哪里有沟谷,植物的阳性阴性、高层林下,全都刻在他的脑子里。他是全国各地来此上山科考专家们公认的吊罗山“活字典”,被尊称为“林工”。
与雨林惺惺相惜,林位国如数家珍:“海拔650米以上,才能找到陆均松;想找青梅,那得爬到700米以上;蝴蝶树分布极广,在200—800米内都能看到;红壳松只分布在某个小区域里,其他地方肯定不会出现;坡垒在500—800米内,总是两两相伴生长……”
赤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2024年12月,华南植物园的一位专家在吊罗山发现了它。当时,看了看专家发来图片上赤竹的模样,林位国便笃定地说:“我见过,跟我走!”
“科研样地必须四四方方,每块边长26.52米。”几十年来,经林位国建设的科研样地不下100个。样地内每棵树都要精细测量,详细记录树高、胸径、树冠等数据,从历年数据变化可读出植物生长规律。
“林工人勤奋,观察细心,善于思考。在吊罗山上进行高难度科考,缺了这位土生土长的专家,那可干不成!”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考专家,都把林位国当成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吊罗山加快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林位国带队上山打下一块块界碑。大自然欺生,一般人不懂地形,没有向导带领,走进去就出不来,走远了就回不来。林位国把地形环境幻化成了“实景地图”,带领着一批批科考人员安全顺畅出入。
“能为调查、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出一份力,让我感到护林员工作特别有意义。”比林位国小20岁的黄明祥,是“吊罗三代”。黄明祥这两年迷上了追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亚洲小爪水獭。
2017年吊罗山动物监测队成立,首次在海南发现亚洲小爪水獭。粪便手指肚大小,灰白色,仔细看有螺、螃蟹壳的颗粒,习惯栖息在海拔较高的山溪中,以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为食……沿着河流,在山里寻找亚洲小爪水獭的踪迹,已成为黄明祥工作的一份独特乐趣。
“今天红外相机有没有拍到什么?”虽然巡山辛苦,但只要没天黑,他就想在山里多跑一跑,走得远些、更远些。发现动物们啃咬嫩竹的牙印、踩在泥土上的爪印,对他而言都是最好的回报,足以卸去满身疲惫。每天下班回家后,他还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亲手布设的野生动物监测红外相机是否有新发现。
据统计,自2019年启动试点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发现新物种75种,涵盖动物、植物、菌类等。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亚东表示,近年来,已完成了国家公园资源综合调查与监测(一期)和多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
吊罗山里多见陆均松,这是热带山地雨林的代表树种,影响着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及演替趋势。在吊罗山深处,生长着一棵1500年的陆均松,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千年来,古树见证着大山里的晨曦日落,诉说着大自然的沧桑巨变。而护林员们,就像一棵棵陆均松一样,在山里扎下了根。他们倾注热爱与敬畏,留住了青山与林海,让秘境雨林焕发蓬勃生机。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