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除夕,万家团圆。但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有不少人坚守岗位。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用责任与担当呵护着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安全,诠释着别样的“年味”。他们的身影,成为这个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鄱阳湖畔,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基层巡护员王小龙已连续39年选择春节在岗。自1987年进入保护区以来,他长期从事鄱阳湖区一线巡护工作,2025年是他在鄱阳湖工作的第39个年头,也是他最后一个在岗的春节,因为今年8月他就要正式退休。吴城保护站现有8名工作人员,7名来自外地。王小龙因出生在鄱阳湖畔,打小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对鄱阳湖的一草一木一鸟都有感情。每年春节,王小龙都主动提出,让同事们回家团聚,自己一人留守站内。39年来,别人万家灯火团圆,而王小龙则奋战在巡湖保护的第一线,为鄱阳湖60万只候鸟平安越冬筑起安全防线。
除夕早上5时,天刚蒙蒙亮,王小龙已起床,和往常一样,骑上摩托车,踏霜踩露迎着刺骨的寒风驶离吴城站,去赣江渡口乘坐首趟渡船,赶往中湖池、梅西湖巡湖。当天王小龙4小时巡护50公里。
9时50分,王小龙通过卫星跟踪器找到了白鹤“逐浪”的栖息地,一眼看见“逐浪”他心里非常高兴。 这只白鹤“逐浪”是去年5月9日,王小龙在大汊湖东洲头洪水中救助的。当时,这只幼鹤在一块被水围困的草洲上无法飞行。经过诊断,白鹤的右翅初级飞羽有轻微外伤,在野外无法飞行。考虑到幼鹤的生命活力和恢复能力,医生决定在救助中心为其提供疗养治疗,帮助幼鹤恢复体力,待其康复后放归大自然,这只白鹤被取名“逐浪”。2024年12月9日,“鹤舞鄱湖 君临吴城”国际观鸟季救护候鸟放飞活动在鄱阳湖畔的“中国候鸟小镇”江西九江永修县吴城镇核心湖大湖池举行放飞仪式,白鹤“逐浪”佩戴“身份证”卫星跟踪器及鸟类环志被放飞,至今已有49天。
巡护回来,王小龙又马不停蹄赶回吴城保护站。吴城保护站候鸟救护中心还收留着20多只受伤的候鸟,这些候鸟们还等着王小龙投喂食物。
“人要过年,候鸟也要过大年嘛!”除夕这一天,王小龙给候鸟们准备了大餐——稻谷、玉米、小鱼。看着这些鄱阳湖的大宝贝们争先恐后地抢食,王小龙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39年了,在鄱阳湖与候鸟朝夕相处的这些日子,成为他人生最珍贵的记忆。11时,王小龙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放寒假的大学生参观宣教馆,热情地向他们宣讲鄱阳湖湿地与候鸟知识。
家人、朋友对他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今年,爱人和小孩特意从南昌来到吴城,陪他在站里过大年,朋友刘健、王斌也特意赶来陪王小龙过除夕。站里的饭菜虽然简单,但过年的氛围还是很温馨。
16时57分,王小龙来到智慧平台监控大屏前,实时查看湖区情况。“保护区成立之初都是靠两条腿走,巡护效率不高。现在巡护方式包括人工巡护、无人机巡护、监控摄像等,现代化的技术支持极大提升了巡护效率。同时,通过智慧监测、智慧巡护、智慧预警、智慧科研、智慧分析、智慧推演6个智慧管理平台,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王小龙介绍道。
“今日,湖区秩序正常。”17时30分,他在当天的巡湖工作日志上写道,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候鸟就是我的家人,保护候鸟已经融入我的生命。”王小龙说,从踏进鄱阳湖保护区那一刻起,保护鄱阳湖的鸟儿与湿地就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由军人到巡护员,从青丝到白发,他39年如一日,用1.3万多个日夜坚守湖区一线,徒步巡湖40多万公里,查处破坏候鸟和湿地生态案例180多起,在他手里救护放飞鸟类300多只。有一次巡湖时左臂不慎摔伤致粉碎性骨折,石膏没拆,他吊着绷带又开始巡湖了。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中国好人”、全国10佳“桃花源巡护员奖”、“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最美的林业人”、省直优秀党员、第八届九江市道德模范和“鄱湖卫士”等荣誉称号。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